阅读完一本启发心灵的书后,写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整理思路,读后感的内容应当丰富多样,包括情节、人物、思想等,九九公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读论语大学读后感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读论语大学读后感篇1
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论语》如同沙漠中的绿洲一样,滋养我们的精神世界,使我们内心平和,在炎炎夏日中收获一丝清凉。这就是经典的力量,它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塑造我们的性格,让我们能更加平和地对待工作中的压力,将压力转化为动力。
作为一名实习生,在公司总部机关人力资源部实习的这段时间让我感触良多。首先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公司快速紧张的工作节奏。从公司领导到每一个同事,都在为“振兴华北”的共同目标努力奋斗,同事们虽然劳累但是充满了信心,这信心是对公司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信心,是对美好幸福生活的信心。
其次,让我深感震撼的是大家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每天坚持学习。局副总经理、华北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程文彬曾在加强总部机关作风建设会议上指出:勤于学习,学无止境。程文彬在强调对标学习和开放性学习的同时,强调“系统内、部门内要互相学习,年轻人向老同志学,老同志互相学,学习的氛围一定要建立起来。”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公司众多优秀的同事是我学习的榜样,我要对标学习,不断提升自己。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就告诉大家要想办好事情,就一定要做好准备,公司组织的“书香大讲堂”、经验交流分享会等学习活动,虽然和大家目前的岗位工作没有直接的联系,“短期收益”不明显,但日积月累,就会获得“长期收益”。
?论语》中讲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想读好这本书,就必须学会运用这句话。在日常工作、学习中,要将学习和思考结合在一起,做一个会思考问题的员工,做一个有悟性的员工。这样,更有利于自己的快速成长和进步。
于丹老师讲到:“《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尽管现代社会竞争压力大,但只要我们坚持阅读经典,并且在生活中不断践行“忠恕之道”,践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最基本的做人做事准则,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热情为大家提供帮助,提升自我,尊重他人,那么不管外界的变化多么复杂,我们都能收获内心的平静和愉悦。
?论语》最让人感动的是其所蕴含的人文情怀。孔子是一个讲求孝道的人。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如果问大家是否知道父母的年纪,相信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脱口而出,父母总在不知不觉间老去。“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太忙,从来都不是理由,别找借口,也别留遗憾,放下手头的事情,给爸妈发个短信、拨个电话,聊聊家常。
读论语大学读后感篇2
作为一名曲阜人,如果不读论语,可以说是极大的资源浪费。当你忙碌了一整天之后,吃完晚饭,在家里泡上一杯热茶,拿起论语细细品味,真是一种享受啊!上学时,看着人家背《论语》也跟着背了不少,通过资料书浅显的弄懂了意思,但当时只是把它当成一种任务而已,从来没有一种享受的感觉。现在,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阅历的增加,感觉《论语》越来越难读懂了,有时看上一则,会品味半天,感觉还挺有滋味的呢。
对于城市道德的建设,对于个人修养的提高,《论语》都是一本好的“教材”。我们青年人可以从中汲取到很多的营养。下面我就谈一下自己的收获: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参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是一个淡泊为志的人,他不会巧言令色,但是他没有辜负孔子的期望,他的见解也高出同门一筹。他知道孔子的学问其实就是教人如何做人做事。所以他说:“我每天多次的自我反省: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言而有信呢?老师教给我的东西,一些好的传承,我真的去实践、去履行了没有?”现在的青年人究竟有多少人能够静下心来反思呢?“反思能使人进步”,这是谁都知道的道理,但是真正能做到的人却寥寥无几。如果一个人为别人办事能够尽心竭力的话,如果一个人对待朋友能够言而有信的话,那他的本职工作也肯定能够做好,本职工作做好了,他在工作中也会得到更多人的赏识和肯定,这对于他是有
利而无害的。我们的国家需要这样的人,我们的城市需要这样的人,所以我们要努力使自己成为这样的人;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在外要友爱同门,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弟子”有两层意思,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很多人认为应该解释为前一种,但我觉得也可以是第二种。中国古代老师把学生看成自己的儿子一样。而学生也把老师当作父亲来尊敬,师生之间有如父子,过去有“一日从师,终身若父”的情形。这里能体现出一种“尊师重道”的精神。而现在的我们对于“尊师”还不如古代做得好。所以我们要做一个“尊师”的人。不一定是自己的老师,教给我们东西的人,给我们指导和帮助的人,我们都要尊敬。孔子还告诉我们,要学会孝敬。而且把“孝”放在第一位,体现了“百善孝为先”的思想。其实,孔子说的很对: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不会去爱的人还会去爱别人吗?还会“泛众爱”吗?孔子不光告诉我们在家里怎么做,还告诉我们在外怎样做:在外要尊重同门,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我们又不得不佩服孔子语言的艺术性,从“内”到“外”,由“近”及“远”,语言严谨而又给人一种层次的美感。我们还可以看出,孔子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孔子是“以德为重”,这些都值得我们去学习。
我们青年人多读一下《论语》,对于我们自身修养的提高,对于
我们曲阜“文明道德城市”的建设都是有很大好处的。我会继续享受我的《论语》之旅。
读论语大学读后感篇3
我的书架上有一本天蓝色的小书,白色的书脊,书身短小而精悍,上面赫然印着二个墨色大字-----“论语”。这本书朴实无华,却凝聚着灼灼无尽的智慧,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那是一个风和日丽,万物复苏的初春,我们班主任老师方爸爸带着我们全班同学共读《论语》。初读时,我的兴趣都在那些精辟的译文上。慢慢的,我开始迷上这三言韵文里悠深的内蕴与意义。我细细地读它,品它,这些文字如镜子般让我明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也觉察了自己的不足。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说:“[把所见所闻]默默地记在心里,努力学习而不厌弃,教导别人从不疲倦,这些事情对我有什么难呢?”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孔子告诉学生们:“你们以为我有所隐瞒吗?我对我们无所隐瞒!我没有一点不向你们公开,这就是我孔丘的为人。”在《论语》里也强调,尊敬师长,懂得长幼有序,要学礼懂礼等。这点,带给了我很大的感触,因为在我的成长中有许多德艺双馨,温柔和蔼的老师教育我,帮助我。他们无私奉献,孜孜不倦,任劳任怨,在我心间播下了美好的种子,他们让我心生敬意,尊师成了我品行里特别重要的部分。
我们的班主任方爸爸已经执着地在三尺讲台精心耕耘了近三十年了。但是,他把每一天都当作他最重要的日子,把每一个学生都当作他最亲爱的孩子。他用智慧与情怀谱写最美的师德篇章。我常常看见他在办公室里伏案凝眉,埋头苦作的样子;我也经常听到他与别人交谈时饱腹诗书,虚怀若谷的话语;我时刻感受到他对我们的悉心关怀与温暖呵护;我还看见过他在教室里废寝忘食,毫无怨言地改着同学们的作业……我对方爸爸充满了敬意,每次课后在校园里,远远看见方爸爸,我都有女儿见到父亲般的亲切感,当我大声地喊着:“方爸爸!”他的脸上立刻会漾起一个大大的微笑,那朵微笑,含着满满的欣慰与慈爱。
还有敬爱的数学向老师,英语miss张等诸多老师她们用自己精湛的专业,为我们播下美丽的知识种子。在生活上,她们无微不至地关心我们,呵护我们;当我们犯下了错误,她们会有恨铁不成钢的焦灼,更有苦口婆心、语重心长的教诲;当我们取得成绩时,她们会难掩喜悦之情、欣喜,欢跳。她们与我有着老师的恩泽,亦有大姐姐般的情谊,让我尊敬不已,我也用自己良好的品行,优异的成绩努力的去回报她们对我的爱。
也许以前,我不会有这么多的细思,学习了《论语》之后,仿佛人生受到了洗礼,思想有了升华,我更懂得了感恩,懂得了明礼。在与老师们的相处中,在我内心对老师们的生活感情里,我的心灵深处绽开了一朵美丽的梦想之花,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也能像我的恩师一样去传播智慧与美德,去滋养更多孩子美丽的童年!为此,我将不懈努力,坚持梦想,锐意进取。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论语》就是一棵树,一朵云及深邃厚重的灵魂,它更多的章节亦在启迪我,影响我,让我在经典雨露里 勇敢地逐梦!
读论语大学读后感篇4
论语读后感1000字
教学上,孔子还提倡师生之间相互切磋,共同讨论,互相启发,以收到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一部《论语》,实际上就是记载他们师生间互相问对、讨论的情况。如子路、颜回,子贡和子夏就是这样做的。
性率直而鲁莽的子路,出于对孔子的爱护,常常向孔子提出批评性的意见,孔子也很关心、爱护子路,对他的批评也能接受,当有的学生对子路不太尊重时,孔子对他们说:子路的学问是不错的,只是还不够精深罢了。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但由于颜回从未对孔子提出过疑问和批评,孔子曾不满意地说过:颜回不是对我有所帮助的人,他对我的话没有不喜欢的。子贡是孔子言语科的高材生,他经常向孔子请教《诗》。有一次,子贡引《诗经?卫风?淇奥》篇上的话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论语?学而》)意思是,《诗经》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精益求精。孔子听了高兴地说:赐呀,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子夏是孔门晚辈中的`高足,长于文学。有一次,子夏引《诗经?卫风》上的诗句,向孔子请教:“‘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论语?八佾》意思是,《诗经》上说:有酒涡的脸笑得真美呀,黑白分明的眼睛流转得真叫人喜爱呀,洁白的底子上画着花卉呀。这几句诗是什么意思呢?孔子回答说: 先有白色底子,然后画花。子夏接着进一步阐明说:那么,是不是礼乐的产生在仁义之后呢?孔子高兴地说:卜商呀,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进一步讨论《诗》了。孔子敢于承认比他小44岁的子夏在学问上对自己有启发,说明孔子能向被教育者学习的勇气,其精神可敬佩!
儒家学说,后来成为封建地主阶级的正统学说,《论语》就成为儒家学说的主要经典。到南宋时,理学家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为四书。到了明清两朝,规定科举考试中,八股文的题目,必须从四书中选取,而且要“代圣人立言”。这一来,当时的读书人都要把《论语》奉为“圣典”,背得滚瓜烂熟。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指孔子说:“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知识,。”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仁义礼智信,国人都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成为文明、昌盛、礼仪之邦。
读论语大学读后感篇5
?论语》读后感1000字
论语是孔子和他的弟子总结出来的一部书!具有很深的道理的一部著作!然而它也被选入了中学生一年级教科书,让我们明白了学习的方法,做人的道理和为人处事!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这则让我明白了每天都懂得自我反省!反省出自己的错误与不足,并及时改正,是自己更加完美;而我们每天答应别人的事一地要做到;老师每天教的知识都复习一遍,这才能使自己更完美。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agrave;i)。”(《为政》)这更体现出学习了知识之后,要多多的复习,这样知识才能更扎实。
子曰:“由诲汝(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igrave;)也。”(《为政》)这让我明白了学习知识一定要谦虚,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学习才能进步!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这让我明白了我们不应该根据身边不贤之人来影响自己,要看别人的长处,自己的短处来改变自己,使子是自己进步。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这让我明白了人们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也以松柏为喻,谈人应当具备坚毅的品格!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这体现出孔子的宽容大度,让我明白了个人修养,强调要学会换位思考。
论语让我明白了许多,我喜欢论语,更喜欢孔子,我崇拜孔子,因为他宽宏大量,因为他教育有方,因为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因为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他让我明白了安贫乐道;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因为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w到了很多,以後更加的完善自己!
读论语大学读后感篇6
时光像一只蝴蝶,飘啊飘啊,它把我带回到了9月1日,那时候,我刚开始学《论语》。我已经学过的国学经典有《大学》《道德经》《论语》,《大学》教会了我一个人要有目标,《道德经》教会了我一个人要遵守天地运行的规律。到现在我已经把《论语》学完了,收获了非常多为人处世的智慧。
?论语》的主人公是孔子,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非常喜欢孔子。孔子长着一个高高凸起的额头,一个大大的鼻子,嘴巴也很大,像一口就能吃一碗饭似的,但最有特点的是他那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虽然孔子相貌很丑,但知识可不少哦!
当我才刚开始学《论语》的时候,我几乎对《论语》这本书里面一句最简单的话也都弄不懂它的意思。比如子曰:“三十而立”,我原本以为是三十岁就必须成家结婚了的意思呢!其实它的意思是三十岁就要懂得礼仪,要学会如何做人。后来,我还知道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是:我们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不要强加给别人。
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意思是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想一想:你看清楚了吗?你听清楚了吗?你脸色和蔼吗?你相貌端正吗?你说的话诚信吗?你做的事恭敬吗?你有问题问吗?你生气了给你带来灾害了吗?你看见了想了它的意思了吗?想到了这里,我就想到了北湖公园里的九思桥,桥下的那九个洞不也是在提醒我们要像君子一样,从九个方面去思考吗!
有一次,老师问了我们一个问题,我想:这么简单的题目,难道老师把我当三岁小孩?我刚要举手回答,突然又想:“这道题一定没那么简单!”我的脑海中浮现了孔子说的君子有九思,特别是那句“忿思难”,如果我不假思索地说出了错误答案,惹得老师生气了,那我不就有“灾难”了吗?所以我开始认真思索,直到找到正确答案时,方才举手回答。
孔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的意思是: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想到这句话,我就想到我生活中的一天,有一天我的几个同学在做一个让同学出丑的“陷阱”,我刚好走过去,他们说佳佳你来和我们一起弄吧!我正想答应,突然想到孔子的这句话:“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我说不要,即使他们拿不跟我做朋友了威胁我,但我要像君子一样坦荡荡,于是还是我转身走开了。
如今我已经是一个堂堂正正的君子了,我知道了什么是“礼”。走路的时候,要挺直脊梁,背要打直,不能歪歪倒倒的;吃饭的时候,手要扶碗,把勺子拿稳等等。
读了《论语》,我明白了,我们要像君子一样宽容大度,不能像小人一样卑鄙。
读论语大学读后感篇7
?论语》是我爱读的经典书籍之一,在三年级参加经典诵读大赛时曾背诵其中的章节。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摇头晃脑地读着《论语》的第一段话,甚至已读过数百遍,能倒背如流。却从没想过要用在生活中。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的语文小考得了满分,很兴奋,脑子里面蹦出了这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非常吃惊,怎么也搞不清楚,这句话为何会在这时从我耳边响起,于是终于明白:素读反复多次以后,自然而然就懂得了这句话的含义,同时还能以最快的方式背下来。
?论语》还蕴含着许多深刻的道理,如: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说的就是做人要讲诚信、守信用,希望我能与曾子一样做个诚实守信的人。
又如: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它的意思是: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这句话给我很大的启发。现实也有这样的例子:一位同学期末考试考了全市第一,就不停地夸耀自己,同学们都不理他,终于有一个人拍拍他的肩膀,说:不错嘛!他哪知道,拍他肩膀的人得了全省第一。这也见证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
品读经典,不但能丰富自己的课外知识,还能给自己增添许多乐趣;素读经典,记住古人说的话,从中寻求做人的道理;素读经典,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让我们素读经典吧!让经典陪伴我们快乐成长!
读论语大学读后感篇8
孔子,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历代王朝所推崇尊之为“文圣”其儒家学派中心思想为“仁”,提倡以礼治国,尊崇周王朝的礼乐制度,认为只要人人知礼守礼,做好自己本分的事情,社会就会安定,人民就会幸福,思想中的阶段划分被历代统治者需要并借此来教话人民。
?论语》是我们的经典国学,孔子,相信大家已经妇孺皆知,在学校体育馆对面,屹立一尊孔子石像,来来往往相信大家对孔子已有所了解,《论语》中包罗万象,可以说一个人只要把《论语》读好。品味其中精华,那么他做人就不会失败,仅接触这本书几天,让我爱不释手。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思是说,在温习知识时能有所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且不说能有所发现,就说学过的知识可课下你复习了吗?课下不复习,怎么能有所长进呢?有所进步呢?子曰:“默而知之,学而无厌,何有于我哉!其中学而不厌教导我们努力学习而不厌弃,试问,有谁敢说,我做到了,我们每个人都有厌学的时候,但只要我们坚持,我们会发现书的海洋丰富多彩,便自然而然地做到学而不厌。子曰: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
孔子主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学习和思考一定要结合起来。如果只做到其中一个方面,那么就会感到迷惑不解。孔子主张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无论别人贤与不贤,都要从别人身上认识到自己。不及别人就虚心向他学习。
孔子除了在学习方面使我们受益,在其他方面也对我们有一定的启示。在孝顺父母方面,孔子主张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五改于父知道,可谓效矣。意在无论父亲母亲是否健在,都能按照规定的礼节去对待他们。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孔子说假如立定志向仁德总没有坏处,处在知识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很多青少年甚至不懂“仁”不懂做人,孔子思想主张仁德,安行仁德,便心安,不安行仁德便心不安,侍奉父母,如果他们有不对的地方的轻微婉转地劝止,看到自己心意没有被听从,仍然恭敬地触犯他们,虽有忧愁但不怨恨,这就是孝顺父母。《论语》是一本及有益的书。它能教我们如何更好的做人,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吧!
孔子的《论语》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孔子是一位伟人,但却不可以说是完美的人,他的性格中有很多的缺点,比如说他四体不懂,五谷不分。完全没有劳动经验。而且他的礼乐制度在很多时候显得迂腐和不公,如他的思想中的“礼不下世人,刑不上大夫”,其彻底否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权,将人划分为阶段,臣侍君乃天经地义,否定了生命的平等权,所以我们在学习孔子思想时一定要注意他思想的局限性,不要全盘接受。“人不知,而不愠”是一种美德。通过《论语》的这次解读,我了解了做人的道理,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宽宏大量一点,不应该为一点点小事而斤斤计较。
如果世上每个人都学着做一位道德修养高的人,学会做君子,那么生活就会变得更快乐更幸福了。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