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写读后感的时候,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书中的思想,养成写读后感的习惯有助于提升我们的表达能力,九九公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林清玄书读后感参考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林清玄书读后感篇1
假期里,我们被要求去看《林清玄散文》。说实话,这本书我也只看了一点点,感触也不深——毕竟是在网上看的嘛!于是乎读后感就写的不怎样样了……嘿嘿,我作文水平其实也不怎样样嘛。
读《心田上的百合花开》一文,我看到了偏僻遥远的山谷、高数千尺的断崖——野百合追求完美愿望的曲折道路。恶劣的生长环境,并没有消磨它作为一株百合的天性——虽然它刚诞生时长得跟其他野草一模一样。但一个坚定的念头在它的心中悄悄萌生:我要开花,我要以以此证明我是花。为此,它“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直地挺着胸膛。”我想这篇文章就是表达此意:仅有事实才能证明我们的本事!读《桃花心木》一文,我想到了我们更需要一种独立自主的心。依靠父母和教师,并不是我们的本性,可是要在父母的怀抱中度过,在一种不确定的生活中生存,我们则永远会有一颗依靠的心。我们要想获得自理本事,必须经过生活的考验,拥有不确定的生活。从中深化了自我对事物的认识,对道理的理解。对于简单的物质,更会有深刻理解。在生活中,我们不应当总依靠父母,无论在做什么事,我们都应尽量自我动手解决;在学习时,我们不应当在教师不停的催促中,复习、做作业……依靠的心往往使我们经不起生活的磨练,但如果有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就会从中显示出优雅自在和勃勃生机……那时候正如文中写的“种树的人不再来,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至若《生命的化妆》一文,先从自我对化妆的错误认识谈起,认为“化妆再有学问,也只是在皮相上用功,实在不是有智慧的人所应追求的”,这便引发了下文对化妆师的询问:“到底什么样的人才算会化妆?化妆的最高境界到底是什么?”而化妆师的回答让作者感叹不已,并从内心里叹服,认为化妆师是一个智慧的人。在那里,化妆师谈到:“化妆的最高境界能够用两个字形容,就是自然。最高明的化妆术,是经过十分考究的化妆,让人家看起来好像没有化过妆一样,并且这化出来的妆与主人的身份匹配,能自然表现那个人的个性与气质。次级的化妆是把人凸现出来,让她醒目,引起众人的注意。拙劣的化妆是一站出来别人就发现她化了很浓的妆,而这层妆是为了掩盖自我的缺点和年龄的。最坏的一种化妆,是化过妆以后扭曲了自我的个性,又失去了五官的协调,例如小眼睛的人竟化了浓眉,大脸蛋时人竟化了白脸,阔嘴的人竟化了红唇。”我想林清玄先生经过化妆师就是想告诉我们:最纯真最完美的生命应当是像婴儿一样无邪的、完美的……自然才是真!就写到这吧,水平有限理解不深啊!
林清玄书读后感篇2
读散文的时候,便记得林清玄,这位优秀的台湾作家。
第一次读它的散文,是在高一的时候,那时候已多少懂得一些南山之意了,看到林的散文,就仿佛捡到了一个大好的香果,感叹道世间还有如此文章,一定能洗涤世间一切浮躁之人和浮躁人的一切吧!现在想来,虽说夸张了一些,但在一个人静下来的时候,林的散文我还是非常喜。
喜欢林清玄的散文,是因为他那种超欢凡脱俗的文章意念和感人至深却又清淡的语言,每次读它的文章,总能找到浮华时的安逸,宁静时的.超然!这好似在外流浪的孩子心中总还有一个家,即使风高浪傲也还盼着避风港湾的守护。
淡淡的感觉,悄悄的愉悦,这就是读林的散文时的感受。
就算你小小的心灵受伤了,它也能给你一种安抚,正如在《清净之莲》中所说:在人间寻求智慧也不是那样难的。
最重要的是,使我们自己的柔软的心,柔软到我们看到一朵花中的一片花瓣落下,都使我们动容颤抖,如悉它的意义。
唯其柔软,我们才能敏感;唯其柔软,我们才能包容;唯其柔软,我们才能精致;也唯其柔软,我们才能超拔自我,在受伤的时候甚至能包容我们的伤口。
这,就为那些喜爱伤感的人找到了合适的理由,柔软的心也伤的优柔灿美了。
林清玄是这样一个作家,他有他自己完善的人生追求和独特的写作能力,在文坛面前,不拘泥于某一家之特色,而积众家之所长,他把别人的文章融进了自己的风格,又把自己内心的感受用他独有的方式展现给世人,于是读林的文章,便看的是他内心世界,而读的是众家之笔。
文人所追求艺术,想必不过如此了。
林清玄书读后感篇3
很早读过林清玄一篇写三生石的散文,淡雅清新的语言,真挚娓娓的感动,留下抹不去的印象。《感性的蝴蝶》是林先生的一本散文选,分成三辑:河的感觉,发芽的心情,和温一壶月光下酒。文如其名,清冽而带着点佛家的玄味,但真实真切,连我这个最烦说佛的人,也甚是喜欢。宗教本没有错,信教作为一种信仰也是值得尊重的,可现今的社会,假信仰的人太多,尤其在中国人里,经过共产主义洗礼、经过破除迷信连着把宗教一锅端的各种宣传运动的新中国人,可能连什么是信仰都不知道了,还谈什么信教呢。宗教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早已变成一种服务业,这条精辟的概括,让人不得不佩服永少的尖锐和犀利。
林清玄的散文,有谈佛学的,但更多的是抒写一种心灵的感悟,尤其是在嘈杂纷忙的都市生活里,人早已被各种压力摧毁得麻木不觉,除了激烈的放纵发泄,早失去了心原有的安宁和平静,有的只是哄闹无常的浊欢,妄论一千多年前东坡先生所抒的“人间有味是清欢”。以浊为欢、以清为苦,到了浊欢都尽的时候,也就只剩无味的人生了,这是现代人的悲哀。读林清玄的文字,好比在混乱淤浊的人世间,喝到一杯清淡却茶香四溢的龙井,也许只是暂时的醒神,总比一直混沌沌沉沦于身外之物的追逐中,要好些。
林清玄书读后感篇4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没错,读书给人带来快乐,给人带来启发。总之,读书有许许多多的好处。寒假中,我读了许多书。其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一本书就是林清玄的散文集,几乎每一篇散文都给人带来深刻的启发。读了这本书,我有许多感想,下面就和大家分享一下。
每篇散文因为主题不同,所以,给我留下的启发、感想也不同。《软枝杨桃》这篇散文让我明白当整个社会的人都只重视外表的好坏,不重视内在的美丑时,真正清净的生活就不可能实现。《在繁花中长大的孩子》则让我明白在美丽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因为受到美的熏陶,所以心也是美好的。《水终有澄清的一天》又让我明白,虽然一秒钟的混乱,可能需要几天才能清净,但只要我们一直坚持迈向更高境界,水,终有澄清的一天。《留一只眼睛看自己》让我明白,只有留一只眼睛看自己才能明白成功的真谛,如果心执着停滞了,就只有死路一条。
是啊,一本书给我带来了这么多启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时,觉得太好看了,结果妈妈叫了好几次都没听见。这本书用巧妙的方法引出了许多生活事物中的看法、理解。让人情不自禁的想看第二遍,书中有很多令人深思的地方,非常耐人寻味。整本书写的非常好,还让我知道了许多新鲜事物。偶尔,我看到精彩、好笑之处,都会不由自主的笑一笑。
每当我看见林清玄写的书时,都会拿起来读一读。因为,每当我拿起来阅读时,都会读出不同的味道。
林清玄书读后感篇5
一本好书,阅读上百遍,每一次读的感受都不一样,会让你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每一本书中,也有许多精彩的文章,给我们带来巨大的人生启发,让我们知道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真,什么是假。近日,我读了《林清玄散文自选集》,它好像是无声的“老师”告诉了我们面对挫折时该如何,面对无策时该如何……就是这一件件事情,不管是小事还是大事,都在触碰着我们心灵深处。
人人都有最喜欢的文章,我也不例外。这篇文章不仅让我很喜爱,还给我留下了很大的启发。是哪篇文章呢?就是《活珍珠》。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夏威夷的小贩在卖珍珠,谁也无法辨别珍珠的好与坏。有的人拿到的珍珠又圆又亮,有的人拿到的珍珠又小又扁。作者看到珍珠贝里的砂石会长出不同的珍珠。想到了人生:总有些人可以长出最大最美的珍珠。
作者简洁的语言中藏着深刻的道理,不禁想到了自己所在的班级。在同一个教室里有不一样的学生。有的学生光彩熠熠,是又大又圆的珍珠;有的学生黯淡无光,是又小又扁的珍珠。为什么有些同学可以变成美丽的珍珠呢?那是他们面对坎坷、困难时,能勇往直前,持之以恒,把“拦路虎”都一一解决了,一一包容了,成为了完好、圆润的珍珠。正像作者所说:人生的伤痛就是活着的珍珠,能包容,就能焕发出晶莹的光彩;不能转移,就加速了死亡的脚步。
遇到一些事情,要学会去包容、克服,即使不是最美丽的,也能散发出属于你自己的光彩。如果你不去包容、克服,反而让你那颗珍珠没有光彩,变得越来越黯淡无光。
我们把人生比作一幅画,那幅画不是完美的,但你只要克服、包容、填补那个缺陷,就会让这幅画变得完美……
读书让生命充满活力!
林清玄书读后感篇6
林清玄说:“等我站在竹林前面时,整个人被天风海雨似的音乐震摄了,竹林像一片乐海,波涛汹涌,声威远大,那不是人间的音乐,竹林中也没有人家。竹子的本身就是乐器,风是指挥家,竹子和竹叶便是演奏者。”
读了林清玄的随风吹笛,仿佛也身临其境,看到了满眼翠绿的狂风不止的竹林波涛,阴云密布的风雨交加,再加上竹子生机勃勃的摩擦生籁,这一切,真是竹林大自然的宏大交响乐。风雨中的笛声遥远、高扬、广阔、悠长。
真正聆听了一堂林清玄老师上的音乐大课。
自己不懂音乐,更不会任何一种乐曲,十足的音乐门外汉。正因为这样的无知才无畏,不自量力的一直想选择一种乐器来学习。想学会了一种乐器,就可以寄托心灵的希望。
因为竹笛携带的便宜。无论是在高高的山岗上,无论是随风荡漾的湖泊上,竹笛都可以迎风而立,尽兴优雅的演奏。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因为竹子的品格,而毫不犹疑的选择了竹笛的学习。
竹子是高洁、刚直、谦逊,不亢不卑,潇洒处世,常被看作不同流俗的高雅之士的象征。竹子清幽,默默无闻,不畏困难,不惧压力的强大生命力,更是我的喜爱。
虽然一直立志学习吹竹笛,但由于太忙,也由于不善安排日常计划,吹笛学习计划,多少年来一直被耽搁着。遗憾中的遗憾。人生不如意事常有七八九,逃避现实时就这样安慰着自己。有时,真是痛恨自己的妥协主义。
还是说点阳光的话题吧。
大自然是美丽的,大自然是时刻变化的,大自然中的竹林宏大交响乐,更是震撼人心的。通过读随风竹笛,更要抛弃上面阿q想法。用积极的人生态度好好去感悟自然,融入自然,过好生活的每一天,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具有竹子高洁、刚直、谦逊,不亢不卑,潇洒处世的高雅品格。
林清玄书读后感篇7
人间有味是清欢
“清欢”?凊欢是什么?脑子里快速搜寻可怜的记忆。在文中,我找到了答案。噢,原来清欢指的是“清淡的欢愉”。它来源于苏轼被贬黄州所作的一首词: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早上,细雨斜风,乍暖还寒,山中淡烟疏柳雾朦胧,河边突然阳光明媚、豁然开朗;从洛涧流出的清浅河水,进入淮河后逐渐变得混黄迷漫迤俪向前。一幅美好画卷呈现眼前,被贬谪的苏轼心情竟还能愉悦。中午时分,在山庄农家,泡上一杯浮着雪沫乳花似的清茶,品尝山间嫩绿的蓼芽蒿笋的春盘素菜,心情多舒坦,人间最有味的是这清淡的欢愉啊!
作者在书中这样提及:可现在,想在世间找到“清欢”,可就万分难了一一散个步,汽车声不断呼吼而过;吃个清淡的小菜,杳不可得,油、盐、酱、味精已成为菜的特色;喝一杯茶,但那些地方总是嘈杂无比;去赏赏湖,正漂浮的游乐船已成为所有人看的“展览物”……是呀,国庆黄金周放个假跟在父母的身后看海、看山、看水、最后还不是堵在路上看车、看人、看中国之“堵”……这个年代的“凊欢”太难寻了!眼要清欢,找不到青山绿水;耳要清欢,找不到和谐宁静;鼻要清欢,找不到干净空气;舌要清欢,找不到蓼茸蒿笋;身要清欢,找不到清凉净土;意要清欢,找不到智慧明心……你要享受清欢,唯一的方法是守在自己小小的天地例,因为在我们拥有越多的物质世界,我们的清淡的欢愉就越日渐失去了。这样读来,苏轼还是幸运的!
眶缩的眉头慢慢舒展,我微微点头。
林清玄书读后感篇8
读林清玄,每一次都好像从城市瞬间落到了田园,满眼的自在,惬意。
但是这样的书就是要让你去翻开,在闲暇的时刻,一杯咖啡或者清茶,一张摇椅,一点阳光和几朵白云,捧着它,便是一生一世的永恒。它们不似柜台上的畅销书,声名大燥间,街头巷尾便都是议论。它们默默,默默地如白云,似流水,不会有成为焦点的时刻,却是长久不衰。
林清玄的散文就像是一副素描,简单的几笔,却勾勒出一个人心底繁杂的世界。
亲情与乡情是必不可少的主题。他写到浴着光辉的母亲,都是一句宝贝不怕,却流露出天下母亲对孩子浓浓的爱意和关心。就是那么一句话,而生活中所见到的也许比一句话更简短粗略,但却实实在在。我们的眼睛就是要像这样善于抓住生活中的点滴,被人遗忘的点点滴滴。而这些被我们忽略的,都在他的笔下重现,带给人们心灵最真实的悸动。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永远说不尽道不完的,作者有一句话,我觉得说的很好――对于父母亲的爱,我们也是“提得起来,就是我们的”,趁还提得动,行李箱还有空间,就多塞一点爱进去吧!在这些尚在的时间里,也许我们就应对父母说出自己的心意,不带半点羞涩地毫无保留地道明,正像他们给予我们毫无保留的爱。
对于故乡,我其实是没有太多的留恋和感慨的,毕竟没有出过远门,没有机会体会到思乡的离愁别绪。但作者在文中将家乡与亲人联系起来,我忽然就觉得,也许它比我想的远有好处的多。作者说,他出门旅行时总带着一杯故乡的水土,那会给他力量,因为那里面承载的不只是故乡之爱,还有母亲的祝福。这是很实在的话,乡情中,更多夹杂的是亲情吧,对亲人对故友的思念。
世事离戏只有一步之远。
人生离梦也只有一步之遥。
不明白听谁说过:生命最搞笑的部分,胜过演戏与做梦的部分,正是它没有剧本、没有彩排、不能重来。生命最有分量的部分,正是我们要做自己,承担所有的职责。林清玄的散文里总有一股清新的气息,也许是有流水的声音,也许是洒进了阳光的.温暖,又许是有风吹过的清凉。
总之,这一切都使你不得不安静,在冬日人烟稀少的书店,当你坐下翻开这本书的时候,就已有弹奏琴弦飘出的琴音安抚了你浮躁的心。它让你不知不觉地静下心,不知不觉地专注于这字里行间的温柔。这便是一本书的魅力所在。像是一个禅师在向你说教,声音低低的,柔柔地,却丝毫不差地进入你的耳中,落入你的心里。
所以,花季的时候,不要忘了在自己的心里种花。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