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课堂中使用教案时,需要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调整策略,一份成功的教案需包含明确的学习目标,以便学生清晰了解学习的方向,下面是九九公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15以内的减法教案优质5篇,感谢您的参阅。
15以内的减法教案篇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对10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以及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等内容的与复习,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有关知识,并能运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2.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整体认知结构。
3.掌握一些知识的方法,养成自觉知识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对10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以及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等内容的与复习,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有关知识,并能运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整体回顾所学知识
教师:同学们,这个单元的学习内容全部学完了,这节课我们进行与复习。
教师板书课题:与复习
教师: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在这一单元都学习了哪些内容呢?和你的小伙伴先一起交流交流吧!
学生交流后抽一、两个学生汇报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成板书如下: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进位加法。(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两位数)
退位减法。(两位数减一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二、自主复习
1备聪敖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教师黑板上出示下面4道题:
教师:这些题同学们会算吗?请你独立进行计算。
①46+32②46-32③54+29④54-29
学生计算并抽两个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并集体订正答案。
教师:请同学们横向比较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后得出:横向观察,1,2小题是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3,4小题是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教师:这两组题有相同的地方吗?是怎么计算的?
引导学生回答:不管进位还是不进位,退位还是不退位,列的竖式都要求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并且都从个位加减起。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再纵向比较一下,你又能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后得出:纵向观察,1,3小题都是加法,但第3小题是进位加法;2,4小题都是减法,且第4小题是退位减法。
教师:进位加法和不进位加法,退位减法和不退位减法它们的计算方法一样吗?如果不一样,哪儿不一样?
引导学生回忆后回答:都要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加减;在计算时都要从个位加减;但进位加法当个位上相加满10时要向前一位进一,再加;退位减法在个位上不够减时也要向前一位退1作10,再减。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如下:加法减法不进位加法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退位减法相同点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从个位加减起不同点个位满10,向十位进1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作10,再减
教师:关于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及时地加以解答。
教师:下面我们来运加减法的知识当当小小邮递员。
让学生独立完成第111页上的第2题连线。完成后抽一学生的作业在
展示,并集体订正。新课标第??
2.复习连加、连减、混合加减
教师:我们这一单元学习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和前面学习的不进位、进位加法,不退位,退位减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
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后全班汇报,主要汇报出以下内容: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是笔算加减法的拓展,在计算时都是先算出第一步的结果再加上或减去第三个数,竖式计算时都可以采叠加的简便写法。
教师:这类题同学们会算吗?我们来试一试。
让学生尝试计算第111页第1题的最后3个小题。抽3名学生分别板演后集体订正。
教师:在计算这类题时我们除了要遵照我们在学习中掌握的计算方法,还要注意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怎样才能做到合理、灵活呢?
请同学们算一算下面几道题。
教师板书:23+19+2754-18-2446+38-46。
引导学生分析、观察这几道题,然后得出第1小题要先把23和27相加,加得的结果再和19相加;第2小题可以54先减24,再减出的结果来减18;第3小题的46和46“抵消”,结果就是38。
然后师生共同归纳出:在计算时,能够简便计算的算式就简便的方法计算;能口算的那一步就口算,能凑整的时候要凑整。
教师:希望在以后的计算中,同学们都能采你自己喜欢的方法灵活而合理地进行计算。
三、巩固练习
1.
出示:改错27
+16
3393
-36
6337
-14
3334
+25
69
让学生先判断对错,然后再说明错误的原因,并把它改正过来。
2毖生独立完成第111页第3题
教师提示:做这类题时为了不发生错误,可以将○左右两边算式的结果分别算出来并写在算式的下面后再比较。
四、课堂
教师:今天这节课上,我们主要复习了哪些知识?这些知识你都掌握好了吗?还有不明白的吗?说出来大家一起帮助你解决。
15以内的减法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十几减9、十几减8,找出计算规律,提高计算速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2、初步学会解答用图画形式出现的求另一个加数的应用题.认识应用题的结构,理解数量关系,为学习文字应用题做准备。
重点难点重点:
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被减数和差,找出计算规律,提高计算能力。
难点:
学会求另一个加数的用图画表示的应用题。
教学准备:
小黑板、卡片。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知识点落实):
一、复习十几减9和十几减8,在复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规律
1、教师在黑板上竖着依次书写:11,12,13,…,18,出示可以移动的练习卡片,依次从上到下移动,让学生说出每个数减去9的得数,并写出来.
师:观察被减数和差,说出十几减9在计算上有什么规律?(十几减9的'差都比被减数个位上的数多1)
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呢?(因为个位上的数不够减,先用10减9剩1,1再加被减数个位上的数,所以十几减9的差比被减数个位上的数多1)
师:计算十几减9的题目怎样想比较快?(给被减数个位上的数加1.)
教师出示十几减9的式题卡片(打乱顺序),让学生口算.
2、教师在黑板上竖着依次书写:11,12,13,…,17,出示可以移动的练习卡片,依次从上到下移动,让学生说出每个数减去8的得数,并写出来.
师:观察被减数和差,说出十几减8在计算上有什么规律?(十几减8的差都比被减数个位上的数多2)
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呢?(因为个位上的数不够减,先用10减8剩2,2再加被减数个位上的数,所以十几减8的差比被减数个位上的数多2)
教师出示十几减8的式题卡片(打乱顺序),让学生口算.
二、进行加法和减法的混合练习
1、出示小黑板,写好以下三组题:
指定三名学生到前面把算式和相应的得数用线连起来,看谁做得又快又对.
2、出示口算卡片,请两名同学起立进行抢答,谁先答对给谁加1分,最后看哪位同学累计分高.
8+3 11-9 10-89+6 14-8 15-8 8+5 18-9
9+7 17-9 14-98+89+2 9+812-816-9
三、教学补充题。
1、教师出示图文应用题1。
师:这幅图是什么意思?(筐里的苹果和筐外面的苹果一共有10个,筐外面有3个苹果,筐里面有几个苹果)
师:这道题的已知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生答略)
师:要求筐里有多少个苹果,该怎样想?(想:几加3是10,7加3是10.从10个里去掉3个,也就是筐里有几个苹果)
师: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0-3=7.
2、教师出示图文应用题2。
师:这幅图是什么意思?(盒里的小棒和盒外的一共有14支,盒外有4支,盒里面的有几支)
师:这道题的已知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生答略)
师:要求盒里面有多少支小棒,该怎样想?(想:几加4是14,10加4是14.从14支里去掉4支,就是盒里面有几支)
师: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14-4=10
4、猜一猜.师:今天老师带来了10张口算卡片,现在我们做几道:16-810-6 11-9 15-8
谁知道我手里还剩几张口算卡片?(老师手里还剩6张口算卡片)
师:你是怎样想的?(想:几加4是10,6加4是10,从10张里去掉4张,就是老师手里还剩几张卡片)
四、课终评价、小结。
15以内的减法教案篇3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p23及练习五1——3题。
教学目标:
1、对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计算和用数学进行一番回顾与,以提升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水平。
2、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中通过动手操作,发展个性,概括规律,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和合作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归纳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熟练地掌握20以内的退位减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过了20以内的退位减法,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对20以内的退位减法进行和复习。
板书:和复习
二、自主学习,合作研讨:
1、口算:
我们先进行口算练习,开火车回答。哪列火车来开呢?(20以内退位减法表中第一行和第一列共15道算式)。
提问:这道题(15-9)你是怎么口算的?谁有不同的想法?
2、初步感知规律:
⑴刚才我们用各种方法口算出20以内的退位减法,现在老师把这15道口算算式卡片排成两行贴在黑板上,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想一想,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可以按什么规律来给这些算式排排队呢?(先独立思考,后小组组织讨论)
⑵第一行算式的被减数都一样,可以按减数的大小顺序进行排队。第二行算式的减数都一样,可以按被减数的大小顺序进行排队。下面,老师要让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来给15个算式排排队。请小组长拿出黑色的袋子放在桌上,里面装的就是这15个算式。各个小组的同学要听从组长的安排,有的找算式,有的贴,分工合作,看看哪个小组的同学配合得最好,排得又对又快。
⑶学生动手操作。
⑷小组展示,并说说是按什么规律来排的。
⑸:同学们真厉害,经过你们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得出了这么多种排法,真了不起。但20以内的退位减法还有21道算式,为了排列起来比较直观,我们先按照这种排法(③)来排(学生排法中:①排成两行的:;②差相等的;③排成倒“7”字型的':…)你们能按照这种方法很快地排列出来吗?好,看看哪个小组又对又快又整齐。是这种排法的小组,就讨论一下,接下去怎么排?
3、运用规律,完成表格:
⑴谁能说一说刚才我们排的这一行一列有什么规律呢?
⑵接下来该排哪个算式呢?(师指11-8下面那一格)。
请小组长拿出第二个袋子,里面装的是其余的21道算式卡片,小组合作,按照规律继续排下去。看看哪个小组排得又快又整齐。
⑶学生动手操作。
4、,引导学生说出“20以内减法表”的规律。
⑴竖着看,算式的排列有什么规律?你怎么知道差是从小到大的?
⑵横着看,又有什么规律?你是怎么知道差是从小到大的?
⑶除了这些,你还有哪些新的发现?怎么知道斜着看,差都一样?
⑷掌握了这些规律,可以帮助我们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在计算的时候做到又对又快。
三、应用规律,完成练习。
1、教师随意指出表中一题,让学生找出与这道题相同的所有算式。
2、学生自由选择,想写差是几的算式就写差是几的算式(要求:差是相同的所有算式)。
3、课件出示游戏:摘苹果
开放性计算练习:13-()=613-()=11-214-()=()-()13-()〈616-()〈7
四、:
在本节课中,我们复习了20以内的退位减法,通过复习,你知道了什么?根据课堂情况表扬表现好的同学。
五、布置作业:练习五1——3题。
15以内的减法教案篇4
教学导航
一、教学内容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教材第10页例1)
二、教学目标
1.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和在100以内),会正确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2.经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过程,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法则。
3.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根据情况选择恰当方法的意识。
三、重点难点
重点: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难点:能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口算,并说出算法。(老师提问,学生齐答)
54+5=26+9=
20+40=15+30=
47+42=
师:前面4个加法算式利用我们学过的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的算法就能够进行口算,那最后一个如何口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类似47+42这样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二、学习新课
教学教材第10页例1.
(1)创设学习情境。
师:学校组织全校学生乘车去参观“世博会”,客车马上就要来了,可是一年级的小朋友们却遇到了一个难题: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呢?大家能帮他们算一算吗?(课件出示教材第9页情境图)
(2)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计算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首先要知道一年级一共有多少名学生。已知一(1)班有35人,一(2)班有34人,也就是求35和34的和,那同学们打算用什么方法计算呢?
组织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并进行汇报。(板书学生的汇报)
方法一:35+30=65 65+4=69
方法二:30+30=60 5+4=9 60+9=69
师:同学们都很棒,已经学会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并能通过多种方法求解。方法一中通过将一个两位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的和,使问题转化为求两位数和整十数、两位数和一位数的和;方法二中通过将两个两位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的和,使问题转化为求整十数和整十数、一位数和一位数、整十数和一位数的和,而这些都是我们利用所学知识能够解决的。
师:现在我们来看另一个问题,二(1)班有39人,二(2)班有44人,那么二年级的小朋友们要买多少张车票呢?联系前一个问题中的两种方法,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点名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方法一:39+40=79 79+4=83
方法二:30+40=70 9+4=13
70+13=83
师:很好,看来大家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都掌握得不错。39是一个接近整十数的两位数,你还有什么好的计算方法吗?
方法三:39+1=40 40+43=83
(3)引导学生比较并总结两位数加法的口算方法。
师:问题(2)中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和的十位上为什么是8而不是7呢?(点名学生回答)
师:说说我们应该如何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学生交流讨论,老师总结)
三、巩固反馈
完成教材第10页“做一做”。(点名学生回答)
(1)35+36=71(张)
(2)36+38=74(张)
(3)(答案不唯一)五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41+42=83(张)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例1:35+34=69
方法一:35+30=65 65+4=69
方法二:30+30=60 5+4=9 60+9=69
39+44=83
方法一:39+40=79 79+4=83
方法二:30+40=70 9+4=13 70+13=83
方法三:39+1=40 40+43=83
教学反思
1.注重规范表达,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学生都会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然而要他们说出计算方法,大多数学生不会表达。如35+34=?学生有的会说成是3+3=6,5+4=9,所以35+34=69。正确的表达是30+30=60,5+4=9,60+9=69,所以35+34=69。要让学生清楚十位上的3表示的是3个十,应该说成是30。
2.注重知识梳理,提升学生的归纳能力。
大部分学生基本上能够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且计算方法比较多。但是归根结底还是转换到了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整十数的计算方法上。小部分学生似乎对口算并不感兴趣,仍然使用笔算,老师可以加以引导。
3.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课资料参考
典型例题准备
?例题】计算:49+45。
分析:直接计算比较麻烦,观察算式发现49+1就是50了,用50加45计算比较简便,再把所得的结果减1就是49+45的答案。
解答:49+45
=(50-1)+45
=50+45-1
=95-1
=94
解法归纳: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如果其中一个数接近并小于某个整十数,可以先计算这个整十数和另一个两位数的和,再减去整十数和这个两位数的差值。
相关知识阅读
加号的由来
运算符号并不是随着运算的产生而立即出现的。我国在商代就已经有加法、减法运算,但同埃及、希腊和印度等文明古国一样,都还没有加法符号,只是把两个数字写在一起来表示相加。公元6世纪,印度人开始把单词的缩写当成运算符号。后来欧洲人承袭印度人的做法,如16世纪,意大利科学家n·塔塔里亚用意大利文“più”(加的意思)的第一个字母表示加。1489年,德国数学家魏德曼首先使用“+”当加号,“+”是在横线上加一竖来表示增加的意思。1514年,荷兰数学家v·赫克把它用作代数运算符号之一,后来又经过法国数学家f·韦达的宣传和提倡,“+”开始普及,但直到1630年才得到公认。
15以内的减法教案篇5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1页总复习第1题,练习二十五第1、2、3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估算方法,提高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3)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说一说”“做一做”等活动,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互帮互学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熟练地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
教法与学法:
教法:谈话法。
学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准备: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出示卡片)
75-8= 36+40= 42-9= 54+8= 48-40=
52-7= 36+4= 50-20= 57-20= 84-7=
75-6= 84-60=
(2)谈话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复习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板书课题)
二、复习旧知
(1)复习笔算两位数加减法。
教材第101页第1题。
① 指名读题。
② 笔算加减法应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加法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减法个位不够减向十位退1。
③ 指名上台笔算,其余同学在练习本上计算。
(2)复习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出示练习题:30+24+28= 75-26-35= 45+27-59=
全班齐练,集体订正。
小结:为了简便可以把分步计算的两个竖式连起来写。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五第1题。
要求学生看清运算符号,认真审题,再独立完成。
(2)完成练习二十五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3)完成练习二十五第3题。
独立完成。
四、总结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相信同学们的计算会更熟练,在计算时只要认真审题,看清运算符号,相信大家会很棒!
板书设计
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的复习
一笔算两位数加法
和: 和:
差: 差:
二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30+24+28= 75-26-35= 45+27-59=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 演讲稿15字7篇